相较于佛像,

为什么倪有鱼却对莲花底座更感兴趣?

时间是如何作为线索,

贯穿于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之中?

在展厅的艺术品包裹中,

来和开馆首展参展艺术家进行一场

深度对话!

11.23 讲座 | 倪有鱼:《时间的珍珠》

活动详情

时间:2024年11月23日  15:00 -16:30

地点: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厅

下期预告

对话|「今天“山水”还有用吗?」之问与答

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山水”曾经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核心元素。然而,在21 世纪的文化和社会景观中,它还有用吗?

时间:2024年11月30日 15:00-16:30

地点: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厅

嘉宾

Alice 陈 艺术家

更多嘉宾待揭晓

主持人

刘迎九 敦煌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讲座简介

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开馆展“境象敦煌”中,倪有鱼提交了一个方案,但未能最终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另一件作品“浮屠”,出现在展览的“心象”篇章中。并非偶然地,这两件作品都与佛像及其消(缺)失有关。但这一事实本身仅仅是作品的表面,真正让作品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的,是其成型的过程,以及所需耗费的时间。

“时间”在倪有鱼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触及东西方的古典美学和艺术史,另一方面,作品的完成历时甚久,有时长达数年。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不同时间的物品和形象,在倪有鱼作品的框架下相遇,重新构成新的身份和叙事。对倪有鱼来说,时间不再是争取、计算、节省或者挥霍的对象,而是一个似乎有生命的果核——把它扔在工作室的角落,不时打磨,也等待运气,然后它开始生长、成熟。

本次讲座将透过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分享其创作中“时间”的内核,以及如何“串起这些珠子”。讲座由敦煌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迎九主持。

主讲人

倪有鱼

1984年出生,是一位常居上海的艺术家,2014年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获得者。从2005年起,倪有鱼曾在上海开始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和艺术个案的批评写作。自2007年起,他开始成为独立艺术家。他曾受邀在上海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加州橘郡美术馆、德国KunstvereinKonstanz、和美术馆以及贝浩登、CFA柏林和GalerieObadia巴黎举办个展,并被布鲁克林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和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开馆首展中,倪有鱼在第四篇章“心象”呈现了他的作品《浮屠系列》。

从2013年开始,倪有鱼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民间⼿⼯雕刻的⽊莲花底座,这些莲花座原本是承载佛像的,不同的佛像需要不同的莲花,这是⼀种宗教制度。通常,佛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艺术家却对莲花底座更感兴趣。这些莲花座⼤都来⾃于世界各地雕刻⼯坊,不同时代的⼯匠在上⾯留下了不同⼿感的痕迹,每⼀朵莲花都是独⼀⽆⼆的。“浮屠”即是⽤它们叠加⽽成,它像⼀个法器静谧地矗立在那⾥,散发着幽幽的檀⽊香⽓,⽽历史上并没有这种法器。

不同的莲花座原本代表了不同佛像的规格制度,是一种形式的载体。艺术家有意舍弃了作为中心主体的佛像,而选择留下形式的载体,并将其提纯放大,使得作品在美学上既有强烈的仪式感,同时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抽象意味。

主持人

刘迎九

敦煌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