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绿洲研讨会——探寻敦煌的多元遗产
国际敦煌项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简称IDP)是由大英图书馆于1994年成立的国际性文化项目。该项目旨在联合全球收藏机构,对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及丝绸之路东段考古遗址的写本、绘画、艺术品等进行保护、编目与数字化。
此次研讨会作为 “丝绸之路绿洲研讨会——探寻敦煌的多元遗产” 展览的闭幕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学者与青年才俊,周真如博士的发言为理解敦煌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转化提供了崭新视角。
她将从两个层面分析 “境象敦煌” 的实验性。一方面是通过展览叙事、章节编排、空间设计和装置有意营造出一种 “走近莫高窟” 的视觉意象和多感官体验,借助空间序列和时间并置来组织叙事,超越纯粹视觉事物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是引入与敦煌相关的景观、艺术史和物质艺术,在这个视觉领域内巧妙安排当代、现代和历史作品的位置,以引发联系、激发想象并促使人们对既有概念进行反思,从而突破先入为主的框架。
2月21日研讨会内容:
第一天主题为《千佛:感知敦煌宗教》,米歇尔・王教授探讨千佛主题的现象学等意义。从这个主题延伸了汉朝敦煌考古见解、地理文献研究、佛教奴隶贸易等内容,涉及考古、历史、宗教等多领域,展现敦煌研究的多元性与深度。
《千佛:感知敦煌宗教》
——米歇尔・王
(乔治城大学)
《“西线无战事”?:关于敦煌汉代郡治的新考古发现》
——阿诺・贝特朗
(吉美博物馆)
《敦煌地理文献:唐代的知识生产与地方历史》
——亚历克西斯・莱卡斯
(巴黎高等研究院 -EPHE – PSL)
《丝绸之路存在着一场佛教奴隶贸易吗?》
——刘翠兰
(匹兹堡大学)
《风之回响:作为纪念与虔诚信仰之物的敦煌经幡》
——黄允娥
(佩珀代因大学)
《文字的传承:粟特人对回鹘文、蒙古文和满文书写的影响》
——倪楠
(SOAS)
《关于莫高窟464窟壁画断代的新思考》
——祁晓庆
(敦煌研究院)
《丝绸之路上的医学》
——薇薇安・洛
(伦敦大学学院)
《吐蕃帝国在敦煌:佛教及其以外的世界》
——山姆・范・斯海克(英国图书馆)、刘易斯・多尼(波恩大学)、李婵娜(亚洲文化与知识历史研究所)、次仁・桑珠(利兹大学)
2月22日研讨会内容:
第二天何培斌聚焦《敦煌的日常与日常性》,以新视角展现当地居民生活。迭戈坦布里尼介绍大英博物馆对敦煌纺织品和染料的研究。科林布里森谈敦煌手稿数字化意义。以此延伸对新疆古代语言、托查里安纸质文件等研究,以及涉及藏经洞、敦煌服装、敦煌音乐、敦煌策展等多方面的探讨,全面深入挖掘敦煌文化。
《敦煌的日常与日常性》
——何培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敦煌的纺织品与染料:大英博物馆科学研究概述》
——迭戈・坦布里尼
(英国博物馆)
《敦煌手稿:中国文学遗产大规模数字化的垫脚石》
——科林・布里松
(巴黎高等研究院)
《利用声音探索新疆古代语言》
——秦思源
(声音艺术博物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吐火罗文纸质文献分析:揭示中亚民族之间的联系》
——艾米莉・阿诺德 - 阮
(自由职业纸张修复师)
《研究、重建与敦煌藏经洞再创作》
——谢晓泽
(斯坦福大学)
《溯源明径:敦煌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楚艳
(北京服装学院)
《多元与流变:敦煌音乐》
——魏小石
(北京服装学院)
《跨越边界探寻敦煌:敦煌当代美术馆 “境象敦煌” 展览综述》
——周真如
(清华大学)
周真如
建筑史学者,现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作,曾于芝加哥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学习和实习。从事敦煌建筑研究,整合建筑图像、石窟与木构建筑等传统研究对象,揭示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综合空间艺术。
其博士论文 《即真亦幻:敦煌石窟建筑的唐宋之变》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最佳论文、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博士论文奖学金等。曾作为学术顾问参与敦煌研究院《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展览。
敦煌当代美术馆“境象敦煌”策展人。与陈芷豪先生用数字艺术的手段共同创作了作品《一川星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