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AM“弦外之音”系列讲座|段志强:从敦煌“女人社”文书看中国古代的互助组织

4月12日,敦煌当代美术馆“弦外之音”系列讲座首讲顺利举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段志强老师以一份敦煌‘女人社’文书为引,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社会的互助机制,揭示了敦煌文书中鲜为人知的民间组织图景,展现出传统社群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社邑——中古社会的民间自治网

“社邑”并非敦煌独有。《唐大诏令集》记载“闾阎之间,例有私社”,可见此类组织遍布城乡。段老师指出,社邑的核心功能包括生死互助、农事协作、公共建设(如修渠、筑桥)及宗教活动。以“渠社”为例,成员需按帖出工疏浚河道,若有迟到者需杖责七下,这样严明的规则保障了水利工程的效率。此外,社邑还承担借贷、赈灾等经济职能,甚至拥有独立财产(如田租、钱款),部分社邑延续数百年,成为基层社会的隐形支柱。

维系社邑的精神纽带

敦煌社邑的兴起与佛教信仰密不可分,其互助传统既体现了民间自发的公益精神,也展现了僧团对民众的关怀。

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记载,杭州僧南操发愿组织十万人转诵《华严经》,并置办田产以维系佛事;河北"义慈惠石柱"则记录了北魏时期僧团在乱世中的善举——他们不仅收葬无名尸骨,还设立义食救济灾民,体现了佛教济世利人的精神。

段老师还强调,佛教"七福田"思想(如造桥、施药、植树)为民间公益提供了精神动力。可以说,佛教的慈悲理念正是维系社邑凝聚力的核心所在。

从社邑到“会”的世俗化转型

宋代以后,社邑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世俗化的“会”。段老师以徽州“纪事会”为例:雍乾年间,程氏六人集资修桥,创立月息2%的"基金会"模式,使初始1两白银的本金增值至20余两,更衍生出田租等额外收益。展现出民间自治智慧理性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代北方的“青苗会”则更具暴力色彩——村民摊钱雇人看守庄稼,私设公堂惩处偷盗,甚至被官府收编为半官方组织。这些案例揭示出:古代互助组织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权力与地方自治博弈的产物。

结语:重识中国社会的“另一面

段志强老师总结道,敦煌文书与地方档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古代社会并非“皇权-家族”的二元结构,而是充满自发组织的活力网络。从女人社的温情,到青苗会的强韧,民间结社在生死、经济、信仰等维度构建了“小共同体”,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毛细血管。这种历史经验,对理解传统中国的治理逻辑与现代社会的组织创新,皆具启示意义。

  关于“弦外之音” 系列讲座  

“弦外之音”系列讲座由敦煌当代美术馆主办,与看理想平台联合策划。该系列一共四个板块,将持续至2026年3月。

本系列共设四大板块,分别从历史、佛学、文学与建筑四个维度,深入探讨敦煌文化的丰富面貌。我们计划每月举办一场专题讲演,全年共计十二场,逐月聚焦一个文化切面,串联起敦煌文化的广阔图景。

下一场讲座正在筹备中,欢迎持续关注获取最新时间安排。讲座线下有限预约请通过

敦煌当代美术馆小程序报名,欢迎公众朋友踊跃参与!